首页 > 旅游 >

两位“敦煌的女儿”重聚敦煌,她们都是杭州人

发布时间:2023-10-18 14:51:10来源:
近来,常沙娜曾表达过“再去看一看敦煌莫高窟”的想法,10月16日,92岁高龄的常沙娜终于重回她的精神与艺术故乡。

常沙娜是著名的艺术与设计家、敦煌学家、教育家,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(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)院长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,她先后参与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设计,以及人民大会堂、民族文化宫等“十大建筑”的室内外装饰设计。

从12岁起,常沙娜便随父亲常书鸿临摹敦煌壁画,承载父亲遗志,一生亦致力于敦煌艺术教育的推广。

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出生于浙江杭州,因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,被人称作“敦煌的守护神”。

1943年,常书鸿和家人终于到达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,也就是从那时起,常沙娜跟着父亲在敦煌的风沙里奔跑,学着绘下洞窟中逐渐剥落却又精美的牡丹、莲花、石榴等图案。

“我叫沙娜,敦煌又叫沙洲,我和敦煌生来就有缘分。”她的学校经历与一般的孩子不同,学习敦煌艺术就是常沙娜的童子功。自然之灵,传统之美,从此在她的心底生根、开花。

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,常沙娜在老师林徽因(梁启超儿媳妇、著名建筑家和作家)的指导下,第一次把中国传统文化,运用到了生活用品中——敦煌图案的真丝头巾、仿明清绦子花边和刺绣的背心、景泰蓝的首饰盒——作为礼品赠给外国友人。

而后,她参与了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“十大建筑”艺术设计:北京展览馆、首都剧场、民族文化宫等,还主持设计了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紫荆花纪念雕塑。

这一次重回莫高窟,常沙娜来到父亲常书鸿的墓前献花,深情缅怀:“深深地怀念着你。”

10月17日,甘肃敦煌研究院的门口,92岁的常沙娜和85岁的樊锦诗紧握双手,合影留念。

两人依依惜别:“下次再来。”“我们到北京去,可以到我家里来。”

“敦煌女儿”樊锦诗的祖籍也是杭州,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,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,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、研究馆员,兰州大学兼职教授、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、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。

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,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,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,一来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。如今,她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60年,被誉为“敦煌女儿”,致力于石窟考古、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工作。2023年5月4日,樊锦诗回到母校,捐款一千万人民币,设立了樊锦诗教育基金。

“别说我了,还是说说敦煌,说说莫高窟吧。”这句话总被樊锦诗挂在嘴边。

60年间,她一步一步地走完了莫高窟大大小小每一个洞窟,看遍了洞窟里的壁画、彩塑,手写敦煌的申遗材料,推动了《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》的颁布,主持编写主持编写的《敦煌石窟全集》第一卷《莫高窟第266-275窟考古报告》……

两位“敦煌的女儿”在敦煌研究所执手告别,相约再会,网友纷纷祝福:希望两位老人长寿健康,也希望敦煌考古常青。

(图片截自甘肃文化影视频道视频号)
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